“穿新鞋”何以不能“走老路”?
2008-07-26 09:05:45| 分类:
默认分类
| 标签:
|举报
|字号大中小 订阅
“穿新鞋”何以不能“走老路”?
□ 薄文军
“穿新鞋走老路”,这是最近有人发明的一种说法。或许其首创人一直在自鸣得意,并为这一发明被更多的人无偿使用而略感惋惜。但仔细推量,这话很荒谬,没有说服力,也达不到期望中的比喻效果。
很显然,走什么路跟目标、方向和认识有关系,而跟穿什么鞋没有多大关系。从南京到北京,关于鞋子的问题我们可以作出千万种选择。而作为路,如果不是刻意强调其不同的话,基本没有更多的具有实质意义的新创意。(如果你实在愿意利用大街小巷搞排列组合的话,或许能凑够数目。)说白了,在走路这个问题上,起主导作用的是“路”和作为行为主体的“人”,而鞋子尽管不能等闲视之,但毕竟是一个很细小的局部性问题。“鞋”与“路”既不存在非常明确的因果关系、充分必要条件关系,也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。而且就其价值与作用来说,我们也实在无法将“鞋”与“路”放在等量齐观的位置。
关于穿新鞋还是穿旧鞋的问题,如果你是一个细心而善于持家的人,或许你会更多考虑天气、路况、速度、场合等方面的因素,但我们确实无法将这个问题强调到“换鞋必换路”的位置和高度。因为穿了双新鞋就需要开辟一条新路,这种思维方式实在是太离谱。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,打比方、做比喻是为了说明问题服务的,如果比喻本身就有问题,那不但帮我们说明不了问题,反而会给我们的论证带来许多麻烦。
之所以能有“穿新鞋走老路”之类的创举,我想是受俗话说的“新瓶装旧酒”、“旧酒装新瓶”、“换汤不换药”,甚至原本意义上的“朝三暮四”所启发吧。但后边这几句话是比较实用的,比喻意义非常准确、非常恰当的。“瓶”与“酒”、“汤”与“药”是主要与次要、内容与形式、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,从价值、体量等方面来看,它们之间也是相匹配的、相对等的。“鞋”与“路”则形不成这种关系,也形不成这种匹配与对等。
归根结底,民谚、俗语、比喻,都是来源于生活的。脱离了生活而向壁虚构,就会穿帮、就会闹笑话。
20080726
评论这张
转发至微博
转发至微博
评论